近期,“新质生产力”是备受关注的热词之一。这一概念的提出,与近年来加快农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等一系列战略部署是一脉相承、紧密呼应的。从现实角度出发,农业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需求也尤为迫切。与农业强国相比,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相对较低。虽然各类农产品产量庞大,但相对成本高、附加值低、竞争力弱。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依靠传统、常规的生产力水平提升是远远不够的。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推动传统农业实现创新升级、建设农业强国具有不可估量的赋能作用。广袤田野正成为“播种”和“催生”新质生产力的“肥沃土壤”和“广阔舞台”。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需要科学谋划、统筹兼顾,坚持实事求是、行稳致远。
因地制宜,找准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国各地农业农村发展面对的资源条件、经济状况、社会基础均有不同,发展什么方向的新质生产力,投入多少资源,要以当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为依据,因地施策,实事求是,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以黑龙江为例,黑龙江省具有全国最大的耕地面积和黑土地,近年来,全省上下紧紧围绕土地做文章,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在黑土地改良、边际土地利用、生物育种技术等方面强化农业科技成果转换和先进装备支撑,加速形成了适合黑龙江省情的农业新质生产力。2023年黑龙江省粮食生产成功实现“二十连丰”,粮食总产量连续14年位居全国第一,粮食产量迈上新台阶。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为新而新,各地基层党员干部应首先“盘”好库存,“清”好家底,通过实地查看、走访调研、座谈协商等方式,梳理摸排本地特色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科研条件,找准着力点和主攻方向,有针对性地制定发展计划目标。
服务中心,架起服务群众的“连心桥”。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涉及的农业农村利益主体多元、利益关系复杂,政府部门要积极提供有力的贴心的政策支持和公共服务,并把选择权交给经营主体,使其勇于探索、敢于试验。比如,出台相应科技创新政策,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大科技投入,积极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引荐企业与高校、研究所等科研前沿力量合作,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在当地转移转化。比如,加强基层青年、乡村人才等农业科技人才和团队的培养和引进,同时强化区域协调联动,探索开展跨区域、跨领域科创活动,联合推动人才培养和激励。另外,还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从农业体制、服务、环境等多领域、多角度优化和创新政府供给,尽可能为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松绑”、减负,最大限度释放其活力。
绿色发展,绘就美丽乡村的“新画卷”。农业新质发展力将有力助推传统农业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可围绕资源集约节约、化学投入品减量、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提升农业生产的“三品一标”水平,打造绿色低碳农业产业链。同时,深入推进农业农村污染治理。以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农膜减量和回收利用等领域为重点,着力解决当前面临的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打好农业污染治理攻坚战、农业绿色变革持久战。另外,要通过发展乡村休闲游、创新生态补偿机制等方式,让农业绿色发展产生的生态红利转化为农业产值、农民收入,进一步激发各方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