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采购

发产品

  • 发布供应
  • 管理供应

以“五个转型”加快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2024-08-26 光明网1890
导读

解决好14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这是在新征程上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端牢中国饭碗的重要改革举措,也是应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和风险挑战的战略之举。要从建设农业强国、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高度,打开思路,扭住关键,以“五个转型”加快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解决好14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这是在新征程上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端牢中国饭碗的重要改革举措,也是应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和风险挑战的战略之举。要从建设农业强国、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高度,打开思路,扭住关键,以“五个转型”加快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从狭义的粮食安全观向广义的大食物观转型。我国古代“粮”和“食”的概念不相同,《周礼》这样定义:“行道曰粮,止居曰食。”“粮”指五谷杂粮,“食”指包括五谷杂粮在内的更多可食用的副食品,比“粮”的范畴更广。宋诗有“家在聚如客,粮馀食带烟”之句,是对“粮”“食”的形象注解。国际上通用的“粮食”概念也不仅仅是谷物,1995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所列的详细粮食产品目录包括谷物、块根(茎)、豆类、油料、蔬菜(食用菌)、糖料、水果、畜禽等八大类106种,其中谷物仅8种。粮食安全是更广义的食物安全。封建社会生产力低下,五谷丰登、吃饱肚子是普通百姓祖祖辈辈的梦想,造成了传统的粮食观念里,一直把粮食局限于谷物。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为消除饥饿做出了不懈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政策、技术创新,解决了数千年来未能解决的温饱问题,我国居民膳食结构正从主食型向多元化食物消费模式转变,但部分地方仍缺乏对多元食物供给的认识。因此,必须牢固树立大食物观,以理念变革拓展粮食和食物生产范围与安全边界,引领现代农业体制机制的创新,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菌菇、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

传统农业是以植物、动物“二物”为开发对象,现在要在“二物农业”的基础上增加菌类、微生物,向绿色发展的“三物农业”转型。“植物、动物、菌物三物循环生产”是一个完整生态闭环,构成了农业的“三生”(生产、生活、生态)属性和农村的“三共”(共存、共生、共享)特征。然而长期以来,以大化肥、大农药投入为标志的石化农业,排斥菌物的作用,“三物农业”被阉割为“二物农业”。虽然短时间内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却造成了土壤严重退化、作物病虫害频发、农业投入成本上升、农产品质量下降,局部地方出现多方面、立体式农业环境污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偏航的“二物农业”逐渐转向了“三物农业”。“三物农业”遵循“三物循环发展”的规律,既符合中国传统的生态理念,也符合国际公认的循环经济3R原则,是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安全的必由之路。要树立“三物农业”思维,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充分利用菌物这个分解还原者来构建农业绿色良性循环体系,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从单维度食物生产系统向多维度大食物生产系统转型。传统农业主要集中在农区耕地经营,缺乏全域资源利用的整体性思维。要以系统观念为指导,本着宜粮则粮、宜经则经的原则,全方位构建食物生产系统。一是拓展耕地农业,构建农区食物生产系统。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积极向后备耕地资源进军,尤其要开发利用近5亿亩具备改良潜力的盐碱地,同时以养殖、水果和食用菌为重点,推进设施农业提档升级。二是发展林地农业,构建林地食物生产系统。统筹育林养林与科学用林的关系,积极依托林地及其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友好型林下经济,建好“森林粮库”。三是发展草地农业,构建草地食物生产系统。科学规划近40亿亩草地,将保护与适度利用有机结合,通过种业创新、建设高标准草地、利用边际土地建立草地农业系统等途径,发展多种食物生产模式。四是发展水产养殖业,构建江河湖海食物生产系统。瞄准品种、养殖装备和养殖工程、健康养殖模式等关键领域重点攻关,积极向大水面、深海洋进军,建设“蓝色粮仓”。五是发展菌物产业,构建菌物和未来食品生产系统。培育壮大食用菌产业,推进菌物食品多元化、人造蛋白产业化,全力抢占未来食品前沿高地,为“中国饭碗”添加高科技食粮。

从以增产为导向的高产农业向以营养为导向的健康农业转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健康中国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国农业发展加快进入健康农业阶段,农食生产供给从“吃得饱、吃得安全”的生存型转向“吃得营养、吃得健康”的功能型。健康农业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要因地因时制宜,加力发展。一要让土壤健康起来。针对耕地因长期过量施用化学物质而患上的“板、馋、贫、浅、酸、咸、脏、杂”八种病,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推进化学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加强菌物药肥和土壤改良剂的推广利用,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强化土壤治理,保障以健康土壤产出健康农产品。二要让食养兴旺起来。传承和弘扬“食药同源”文化,发挥地域资源优势,开发高品质粮油、营养蔬果、食药用菌、道地中药材等精深加工产品。根据不同年龄段和特殊需求群体,研发生产功能食品、特膳食品、快消食品和高标准预制菜等。三要让农业智慧起来。抓住数字新基建机遇,积极推进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同绿色化深度融合,深化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应用,给现代农业装上“产业大脑”,拓展未来农业新境界。

从以农地为主的农政体系向支撑大食物观的政策体系转型。长期以来,农业政策研究几乎都是以大田耕地为基础而开展的,具有一定局限性,必须重构与大食物观相适应的政策支持体系。一是做好顶层设计。调整优化现有政策体系,逐步扩大和延伸政策补贴范畴,建立涵盖“三物农业”及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和各类经营主体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形成包括价格支持、农业投入、直接补贴、灾害救助、金融保险等在内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强化节粮减损就是增产增供的理念,健全粮食和食物节约长效机制。二是着力抓好当前。政策体系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立足当下,着眼长远,稳步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强化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政策的落实和完善,促进资源利用集约化、投入品减量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链条低碳化。注重农业科技制度供给的系统集成,统筹配置农业科研投资,构建“政产学研用金服”一体化体制机制,聚焦突破全产业链“卡脖子”问题,提高食物产业链效率。三是协调多方合力共“策”。在国家层面强有力统筹下,协调推动食物供应链各部门和产业加工、技术革新、农食企业同向共力,构建以食品安全为基础、以营养为导向的食品价值链,同时引导各级食物供应链参与者共同参与决策咨询活动。通过汇集整合资源、生态、技术、文化、资金等各种要素,“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丰富支持多元化食物供给的政策工具箱。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51znzj.com/news/show.php?itemid=274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1111@qq.com。
 
更多>同类资讯头条

入驻

企业入驻成功 可尊享多重特权

入驻热线:4001184567

请手机扫码访问

小程序

小程序更便捷的查找产品

为您提供专业帮买咨询服务

请用微信扫码

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收获商机

微信扫码关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