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云岭大地,铁路线在春城交汇,桃花村站的装卸平台上,化肥袋堆叠如山丘。从白山黑水到南海之滨,从关中平原到云贵高原,钢轨延伸的轨迹不仅是地理的跨越,更是现代农业从生产端到消费端的全链条赋能,是乡村振兴战略中流动的钢铁脊梁。
春耕保供,打造农资运输的“钢铁通途”。春耕时分,农资运输如同与时间赛跑的激烈竞赛。当东北大地冻土仍未完全化尽,华北平原麦苗已泛新绿,铁路部门早已精心织就一张覆盖全国的农资运输大网。这运输网络的优化升级,是铁路基础设施强大优势的生动彰显。截至2025年初,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16.5万公里,其中高铁4.2万公里 ,“八纵八横”主通道与普速铁路网立体衔接。上万个货运站点星罗棋布于全国,恰似农业生产的“神经节点”,将分散的生产需求高效转化为运输供给,架起一条畅行无阻的钢铁运输大道。
产业赋能,重构农业经济的“空间版图”。铁路对农业的助力,远非仅在运输一端,更在于重塑产业地理格局。新疆的哈密瓜、葡萄,搭乘高铁快车,能迅速奔赴东部市场,新鲜口感依旧。中老铁路通车,让云南西双版纳热带水果种植园迎来巨变。以往靠公路运输的释迦果,如今搭乘铁路冷链班列,48小时就能抵达万象。“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的效应,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同样凸显。成昆铁路复线开通后,四川攀枝花芒果种植户借助高铁快速物流,将精品芒果直送北京、上海,打破传统商业运营局限。从宏观视角看,铁路建设发展推动农业产业链升级,促进农业与工业、服务业深度交融,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民生服务,编织城乡融合的“温情纽带”。大凉山深处,5633次“慢火车”汽笛声划破晨雾。这趟运行在成昆线上30多年未涨价、最低票价仅2元的“扶贫列车”,成了彝族乡亲核桃、花椒等山货出山的“移动集市”。车厢内的农产品展示区,日均促成数百单交易,沿线12个村寨人均年收入节节攀升。全国像这样的“慢火车”有81对,穿梭于21个省份贫困山区,年运送旅客达3000万人次,是连接城乡的坚实“民生线”。这些饱含温情的服务,赋予钢铁轨道以民生温度,也为乡村振兴绘就深厚人文底色。
暮色降临,桃花村站最后一列农资专列鸣笛出发,车灯照亮站台上“人民铁路为人民”的红色标语。钢铁动脉,承载着春耕希望,见证着中国农业从传统迈向现代的精彩跨越。当复兴号在金黄麦田旁风驰电掣,当慢火车在云雾山间悠然穿行,铁路与农业深度融合正催生新奇迹,在960多万平方公里广袤大地上,书写新时代兴农壮丽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