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海北州祁连县推行党管人才多方发力,打出“组合拳”,盘活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为乡村振兴注入“活水源头”。
助力“头雁领飞”,铸牢产业发展“主心骨”。着眼打开各乡镇产业振兴局面,开展“2024年祁连县乡村振兴‘头雁’培养工程”,树立村级“带头人”和行业“先行者”,在各乡镇、各行业领域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综合考量政治素质、工作实绩、领导能力、群众基础等因素,优选12名村党组织书记作为重点培养对象,选树“金牌支书”4名,极大振奋了基层干部的精气神,增强了归属感;建立“导师帮带制”,为90名新任村党组织书记、45名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干部确定帮带导师,通过“导师”指导、“徒弟”沉浸式跟班学习,从乡村振兴人才关心关注的现实问题出发,精研细读发展政策、开拓创新技术思路;通过组织开展刺绣和服饰裁剪等4期专题培训班,助推以省级“非遗”河湟刺绣(祁连刺绣)传承人吉萍等为代表的乡村振兴人才生产经营活动不断发展壮大,持续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吸引“归雁还巢”,注入在外人才“新动能”。着力创优返乡环境,创新政策支持,创活融动氛围,激发在外优秀人才关心、关注、支持家乡的热情。打好“乡情牌”,通过上门拜访、寄送贺卡、电话联系、发出《致祁连籍在外人才的一封信》等多种形式与在外人才沟通联络,全面摸排在外优秀人才底数;打好“服务牌”,主动创优发展环境,出台返乡创业优惠办法、人才回归引导激励政策,提供从市场准入、注册办证到信贷扶持等全过程服务,“一企一策”给予精准支持;打好“资源牌”,明确主攻方向,精心绘制招商返乡规划图,全力招引大项目、好项目、新项目。先后吸引23名在外人才回乡投资创业,总投资1000余万元,带动了270余人就业增收。
培养“雏雁丰翼”,储足后备力量“蓄水池”。聚焦储备后备力量、形成梯次合理的人才队伍,为和美乡村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和人才智力支撑。着眼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的现实需求,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69名,选派26名优秀年轻干部到乡镇村组一线挂职历练;采取“村级自聘+部门调剂+就近选派”方式,向45个村各选派一名大学生帮助开展工作,优化壮大村干部人才队伍,率先在全州实现“一村一名大学生”目标任务;实行“乡土人才激活工程”,坚持理论教育与现场教学相结合,开办县级“名师大讲堂”培训班,邀请农业农村、党校等专家开展课堂教学,带领有潜力、有闯劲的“雏雁”到西宁、海东等4个先进地区实地考察,通过听、看、学、比,触动内心、激发动力。
实施“雁阵工程”,奏响乡村人才“大合唱”。围绕增强乡村人才聚合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实施培育农民合作社和新型家庭农场为主要内容的“雁阵工程”。坚持产业引领促发展,按照因地制宜原则,灵活采取“乡村振兴合伙人”领办、村党支部领办等形式,组织创办了以野牛沟乡边麻梅龙掌畜牧业经营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各类合作社20余家,入社社员3000余人,激活了农村各类资源要素并汇聚成强大合力;强化转型升级促提升,在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下,逐步将分散的家庭经营向集约化规模经营转变,提高应对风险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如:央隆乡托勒碧洲家庭牧场目前经营草场面积达50000亩,其中流转草场面积达40000亩,存栏牦牛1100头、白藏羊3580只;鼓励合作创新促双赢,积极引进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专业技术人才,鼓励合作社、家庭农场与“祁连藏羊产业技术创新研究工作室”等一批智力平台在人才培养、项目科研、技术攻关、成果推广等方面建立合作关系,在推广科研成果转化应用的同时有力促进了产业发展。(拉欠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