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也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为提升支持乡村振兴的金融服务质量,笔者通过深入调研了解桂东农商银行在金融同业中的基本情况、信贷服务乡村振兴基本情况,并结合该行信贷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与探索,就新形势下金融如何弈活乡村振兴棋局分享一些见解。
农业经济转型发展蕴含的新机遇
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县域金融业务的发展环境正在悄然发生着新的变化,同时给新时期农村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也对县域金融服务提出更新更高要求。
农村现代产业体系将锁定新目标。我国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规模化集聚化发展趋势明显,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正加快构建。一是政府大力支持农业产业融合发展,要求加快构建适应“三农”特点的金融体系,为促进乡村产业兴旺、带动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二是随着农业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蓬勃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大量涌现。
农民金融需求将谋求新跨越。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农民贷款需求不断向多元化发展,农村资金需求亦亟须精准纾解。一是农户金融服务范围进一步拓宽。政府大力支持农民工、科技人员等返乡下乡人员开展“双创”,农业产业链生产经营贷款需求显著增强。二是消费信贷和民生金融业务进一步发展。随着农民生活消费信贷需求不断增长,对提升农村地区民生金融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将迈上新台阶。政府着力加强增信体系建设,采取整合财政资金、社会资金,建立涉农风险补偿基金等政府增信机制,大幅提升农村地区的申贷获得率和信贷覆盖率。金融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着眼于多层次、广覆盖的农村金融体系建立与完善,形成层次鲜明、各司其职的金融支农梯队,着力提升薄弱地区金融服务水平。
县域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与探索
面对新时代新机遇新挑战,桂东农商银行坚持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回归金融本源,全力助推乡村振兴,成为支持乡村振兴的基层实施者和具有显著影响力的“县域金融力量”。
突出重点,抓县域信贷业务营销,加大涉农信贷投放力度。通过“整村授信”“党建联建共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政银企座谈会”等形式,加强银企合作交流。建立农业园区全面调查、重点企业定期联系、党政部门信息交流等机制,着力提升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投放量和覆盖率。目前,桂东农商银行业务领域覆盖“三农”各个层面,农业贷款、农户贷款、扶贫小额信用贷款投放比例占据绝对领先地位。
融合优化,抓农村金融服务创新,提升金融品牌服务质效。桂东农商银行积极探索金融服务现代农业、产权改革的切入点,全面优化服务“三农”品质,着力培育差异化竞争优势。一是加大涉农产品创新,不断探索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新举措,推出“惠农贷”“民宿贷”“乡村振兴贷”“普惠贷”等多款具有桂东产业特色的产品。二是以“党建+整村授信”模式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不断建立全方位、覆盖各层次的产品体系和服务体系,打造支农支小支微金融服务品牌,高质高效地服务好广大群众,切实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三是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为提高办贷效率,持续优化客户体验,桂东农商银行结合“整村授信”活动积极推广移动营销系统的使用,着力做好上门办贷服务。
精确谋划,抓乡村振兴典型样板,打造普惠金融样本。以沙田支行支持乡村振兴发展模式为样板,为提升普惠金融服务的覆盖面,沙田支行创新推出农户小额普惠贷款,围绕“普惠、便捷、便宜、足额”的新思路,突出“全覆盖、简流程、数字化、体验优”的新要求,通过集成改革和创新驱动,实现信息智能采集“一个不少”、授信全民无感“一人不漏”、额度反馈有感“一户不落”、线上签约增信“一次不跑”、用信掌上放贷“一秒不误”的沙田样板模式,并在全县范围内推广,切实提高乡村振兴的能力水平。
上下同欲,以抓改善信贷环境为重点,有效融入乡村治理。金融活,经济活。乡村沃土是金融服务的“热土”,为“三农”主体提供更加便利、高效、快捷的金融服务,需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与乡镇政府和村委合作,任命金融“三员”即组织员、联络员、协理员。让金融服务融入乡村振兴的每一个环节,助推乡村振兴各项决策部署和任务措施落实落细,推动乡村治理有效开展。二是广泛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镇”创建与评定活动。实现每个支行至少创建一个信用村,打造优良信用环境样板,有效改善县域信用环境。三是持续深入开展“党建共创 金融普惠”专项行动,在辖内推行“金融联络员”“一村一机构”机制,与县域经济构建更深层次的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在金融知识宣讲中,以113个“一村一机构”名录为基础,开展常态化的一揽子金融知识宣传,内容涵盖消费者权益保护、人民币知识、反洗钱、网络科技、防范非法集资等。
谋今思远,落实降费让利政策,履行社会责任显担当。桂东农商银行积极响应落实国家减费让利决策部署,进一步帮助市场主体纾困解难,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用好用足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信用贷款支持工具和支小再贷款政策,对小微企业落实“应延尽延”政策,通过强化责任担当,全流程保障政策落地,积极扩展政策惠及面,切实减轻了小微企业负担。
当前面临的困难及问题
银行运营外部环境正发生深刻的变化。一是农村人口的“空心化”现象。受城镇化、劳务输出等因素影响,农村以老年人为主,造成区域内“三农”经济活力不足、可持续性差,出现“贷款难、难贷款”问题。二是随着人口外流、土地流转的推进,耕种农户不再是生产经营主体,以农户为基础的小农生产经营模式正发生深刻变化。
县域“三农”发展自身存在弱质性。具体体现在农业结构调整不到位,优势特色产业聚集度不高。知名品牌及深加工企业较少,农业产业链条短,加工增值程度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质量参差不齐,农民组织化和农业市场化程度较低,现代农产品物流等新型业态发展较为缓慢。受到各类因素限制,重点惠农贷款产品推广较为缓慢。
普惠金融体系难以推进。一是农村贷款难。由于缺乏抵质押品、信息不对称,农村获得10万元以上的贷款额度相对较难。二是信贷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农村经济具有弱质性,受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影响较大,信贷违约率较高,金融机构不得不提高利率以覆盖风险敞口,导致小微企业和农户借贷成本增加。三是金融产品创新仍然面临多重挑战。随着农业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发展,新业态、新商机不断涌现,新型经营主体需求多元化,县域金融机构在金融产品创新方面还面临多重挑战。
提升乡村振兴服务竞争力思路和建议
内化于心,提高对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认识。作为服务地方经济的县域金融机构,要坚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不忘服务“三农”和实体经济初心使命,主动将自身的发展融入乡村振兴的发展大局中,研究出台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措施,将资源更多配置到乡村振兴的战略中去。要不断加大创新金融产品力度,引导更多资源流入农村,不断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
外化于行,支持发展特色支柱产业,做好融资对接。一是支持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紧紧围绕当地县委、县政府的战略部署,助推“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支持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以桂东为例,将重点支持生猪、中药材、茶叶、楠木等特色主导农业产业发展。二是支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支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重点支持乡村旅游、电子商务、产业转型、田园综合体建设等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点项目,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以桂东为例,要大力支持天然氧吧民宿养生、万洋山相思大草原,万亩茶叶观光园等重点旅游项目。三是支持农村绿色发展转型升级。围绕“深耕农村”做文章,把绿色金融发展模式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中,积极支持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四是支持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持农产品加工流通、现代乡村服务业发展;支持乡村寄递商店、物流站、寄递中转站等乡村快递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支持发展乡村餐饮购物、文化体育、养老托幼、信息中介等生活服务行业;支持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助力提升产业联农带农益农成效。
着眼于点,加大乡村振兴的金融供给力度,提升金融普惠性。一是扎实做好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投放与管理,助力提高脱贫人口家庭经营性收入。二是充分利用好各项优惠政策,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流向重点帮扶村镇,保证贷款增速不低于全县平均水平。三是探索建立乡村振兴基金,鼓励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共建乡村振兴,广泛应用PPP、TPP等融资模式,参与农村基础设施、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带动等建设项目。四是加大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力度,结合农村产业、文化习俗、农户生产习惯,为村干部、党员、退伍军人等客群积极授信、批量授信、优质授信,满足乡村信贷需求。如,加大对符合创业担保贷款条件的返乡创业农民工、复员转业退役军人、高校毕业生等目标客群的融资对接,及时响应目标客户创业就业的融资需求。
立足于面,完善乡村振兴金融服务体系,满足多层次需求。建立健全商业性、合作性、政策性相结合的农村金融体系,把更多资源配置到农村重点环节及薄弱环节,满足乡村振兴对资金多层次、多元化的需求。一是建立相对独立的货币政策与传导机制,逐步规范农村金融供给,形成金融资源“离柜——下乡——建设——回笼”闭环,让金融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形成循环。二是健全风险补偿机制,让金融在支持乡村振兴中可持续发展,解决农户融资难融资贵、银行慎贷惜贷等问题;建立信贷员勤勉尽职机制,促进农村金融服务良性循环。三是调整完善本行管理体制。肩负起支持乡村振兴的社会责任,确保涉农贷款高于本行在县域贷款的增速;提升农村个人贷款占比,让更多农民受益。同时,将金融业务融入乡村振兴的全方面,充分满足客户的多元化金融需求。四是继续落实各项金融扶持政策。充分利用政府财政实行贴息、减免税费,央行再贷款再贴现、两项直达等政策工具,将更多信贷资金流向农村,不断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